在刚看完推子第一集的那天晚上,我反反复复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着之前剧情,难以言喻的难受拥堵在心头,而到了现在,已经一周过去,我从一开始的每天发癫,到开始对于剧情的思考,到二刷三刷带来的不同观感,到看各路大佬的漫评,我慢慢的开始有了一部分新的想法,“也许我能把这些有关于一个普通观众自以为是的感受写出来”我这么想着,于是便有了这一期的专栏。虽然我知道也许不会有人看到,但请还是允许我先叠个甲,以下所有言论全部是我个人浅陋的见闻,请勿上升高度,谢谢了。
【本人漫画还没有看完,对于人物的讨论仅限于动漫第一话的观感,如有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本文有大量剧透,请谨慎观看】
(相关资料图)
在和很多不同成分的朋友讨论后,我得到的初观感大多是难受,很难受,说不出的难受。而我认为这种难受是来源于两方面的,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于爱本人性格以及行事上的一些扭曲,而另一些则是来自于爱离场的心痛。而以下,我也将就这这两个部分展开今天的讨论。
首先就是至于爱本人的问题,先说结论,我认为就动画第一话而言,这近90分钟里,所讲述的是一个包裹着喜剧外套的悲剧,一个自幼受到心理创伤而不懂爱的少女被引入歧途后凄美而终的故事。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我们看到爱这个美丽的外表和内心乐观活泼的灵魂时,总会忽略她灵魂之中扭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自幼没人教导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她在第一次见到社长是本能的对说谎有排斥,但社长却教导她谎言也是一种爱,明明我们都知道16岁生子是不正常并且不合理的,但她却被PUA的认为只要生下孩子组成家庭,就能爱上自己的孩子获得幸福,虽然最后爱确实找到了何为爱,但这个过程却是扭曲的。在起初,她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别人说的话很容易就能在她的灵魂里留下记号,社长说出了谎言也是一种爱促使她成为了偶像,用扭曲的方式寻找爱,而某个叫神木光的小畜生又通过其PUA技术使她的灵魂变得更加扭曲。所以我认为,爱本身也是受害者,在命运的愚弄下造成了如今的悲剧。所以并没有什么三观尽碎,“16岁生子”,“戴着假面的偶像”本来就不是本作所要弘扬的观念,为什么爱会在去巨蛋表演之前离场,仔细思考后就会明白:
不论是天台上和医生谈心,还是电话亭中的通话,爱的意识里从来没有“16岁生子是不对的”,“神木光这个死渣男怎么还活着”之类的观念,她只是不知道,但我们观众其实什么都知道。在这个喜剧外套下的悲剧向我们展示其要抨击的一面时,我们从心底里开始因为这些扭曲的东西而感到难受。我们同情,我们感叹,我们惋惜,因为“这一个美丽的生命没有遇见对的人“,我们感到难受。
我要说的第二个点是之于爱离场的心痛,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塑造后,我们喜欢上了爱这个角色,对于喜欢角色的离去,我们是悲痛的,是难受的。但事实上,纵观整部第一话,我们可以看得出,爱的离场是必然的,而此时离场也正是对人物最好的升华和对主题最好的展现,是在一切美好都被展现出来后将扭曲灵魂隐藏起来的最好方法,如果爱一直作为偶像活动下去,那她
如果最终这些扭曲东西被曝光,爱也不会阴差阳错的找到自己真正想找的爱的意义。那么这个披着喜剧外套的悲剧将不再以美为结局,而是以悲为始,以悲为终。如此一来,观感上自然会差很多,甚至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过于悲而放弃观看(身边真的有人这么说过)
在探讨完以上两个部分后,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话题,本片为什么观后难受,因为它难受的点是有铺垫并且密集的,电话亭那里
在初见的观众眼里难免会有一种“我喜欢的女神被PUA了”的心理暗示,而在这种难受之后,不等我们回过神来动画又迅速的递上了另一把刀(物理意义上),两种难受不仅相互叠加,并且互为增幅,从而带来了这种意犹未尽的难受感。在这种难受感中,我们回忆起了爱这一生的种种遭遇,将难受化为惋惜和悲叹,最终为这个凄美的结局潸然泪下。说实话当我二刷之后的第二天再想起那段剧情时,我的心中重复着当时的台词,脑中回放着当时的分镜,不禁红了眼眶。
回想起和朋友讨论时说到的“我真想不到赤坂老师会写出这样的剧情!”,我不禁感叹“让一个恋爱喜剧作者来写一个悲剧确实风格上会有些大相径庭”,但这恰好是横枪萌果老师所擅长的领域嘛,所以也许这才是强强联手的真正意义,悲和喜的交融才造就了第一话的神展开。
最后,我并不认为第一话的角色塑造有任何的问题,也并不觉的作品的的三观有任何不妥,一个悲情的故事会引发我们关于童年经历以及人格塑造的深度思考,如果这样看来,本片的立意好像更深了呢。